• <legend id="tbetb"><dl id="tbetb"></dl></legend>

  • <tr id="tbetb"></tr>

  • 虎溪三笑佳話在 一團和氣美名傳 | 陸修靜與東林寺

    東林寺文宣部  2022-10-12  點擊  次  

    影塵錄.png


    說起陸修靜與東林寺的因緣,實在是一段千古奇談。


    當年慧遠大師居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從不過虎溪,只要跨過虎溪,山中的老虎就會大吼。他與同樣隱居廬山的陶淵明十分有緣,二人過從甚密,往往暢談竟日。在太虛觀(陸逝后稱“簡寂觀”)講道的陸修靜,不時前來拜訪大師討論《易》理。


    某日,三人聚在一起,彼此非常投契。談興正濃處,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遠公大師只得送二人出寺。此時,三人意猶未盡,邊走邊談。寺內到寺外,從薄暮籠罩直談到月出東山,竟然沒人發覺已跨過了虎溪。酣暢淋漓之際,身旁猛然傳來一聲虎嘯,一行人這才如夢初醒,會心大笑。



    10851665548529_.pic.jpg

    劉旦宅 虎溪三笑圖



    這即是為世人津津樂道的“虎溪三笑”故事由來。


    據載,“虎溪三笑”的故事最初出自晉周景式的《廬山記》。宋人陳舜俞(?—1075)的《廬山記》中有更詳細的記載,其文曰:


    昔遠師送客過此,虎輒號鳴,故名焉。時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于此。



    10861665548571_.pic.jpg



    陸修靜(406年-477年)是吳興人(今浙江湖州),三國時吳國重臣陸凱的后裔。出身于簪纓世族的陸修靜少宗儒學,旁究象緯;長大后隱于云夢山,精研道門教法;曾游歷峨眉、羅浮等道教勝地求道,廣搜道書。陸修靜首次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是在南朝元嘉末年(453年),他因市藥至京城,宋文帝命人延請其留在京城講道。太后王氏慕其聲名,躬親問道,執門徒之禮。陸修靜講理說法,孜孜誘勸,不舍晝夜。不久,發生“太初之難”,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父弒君,自立為帝,改元太初。但在位僅三個月,劉劭即被率兵討逆的武陵王劉駿擊潰,兵敗被俘殺。陸修靜于是避亂南游,于廬山構造精廬,隱居數年,但聲名遠播。


    其以太虛觀為大本營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為劉宋天師道勢力的發展和影響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為道教的一代宗師,陸修靜一生獻身道教,致力于道教改革,在道教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逝后被封為“丹元真人”,詔謚“簡寂”。



    10871665548670_.pic.jpg

    南宋 佚名 虎溪三笑圖



    南北朝以來,儒釋道交流密切頻繁,三教合流互滲逐漸成為時代風尚。唐宋以來“虎溪三笑”更為膾炙人口,時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蘇軾有詩曰:


    我從廬山來,目送孤飛云。

    路逢陸道士,知是千歲人。

    試問當時友,虎溪已埃塵。

    似聞佚老堂,知是幾世孫。

    能為五字詩,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節,自號葛天民。


    據考證,五代后蜀有大量的畫家畫過“虎溪三笑圖”及與故事相關的畫作。如五代后蜀的孫知微畫有《慧遠送陸道士圖》,北宋《宣和畫譜》中記載后蜀丘文播畫有《三笑圖》,后蜀的石恪也畫有《三笑圖》。


    作為釋、道、儒的代表人物,慧遠大師、陸修靜和陶淵明,應了時代融合三教的需要,自然而然產生了某種關聯。



    10881665548716_.pic.jpg

    明代 朱見深作《一團和氣圖》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虎溪三笑”的故事影響極其深遠,已成為倡導三教合流的標志。直至明朝成化年間,成化帝朱見深創作了《一團和氣圖》,書寫“御制《一團和氣圖》贊”,并自言創作所本“虎溪三笑”的故事。贊中有云:談笑有儀,俯仰不愧。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噫!和以召和,明良其類。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備。


    現如今,沿著祖庭正山門九龍壁的外側,青石板鋪就的窄窄步道蜿蜒向前,有一處“三笑園”,即是為紀念“虎溪三笑”而造。



    10891665548756_.pic.jpg



    在靠溪邊的如茵草地上,赫然而立一組三人銅雕。這三人雖然神態各異,但無不敞開胸襟、開懷大笑。其中著僧袍為慧遠大師,躡道履者為陸修靜,戴儒巾則即陶淵明。他們身后是一只蹲伏的斑斕猛虎,身軀雄壯威武,呈嘶吼狀。


    在這組銅雕方案設計之初,僧團負責相關決策的法師們對三人的造型神態也因不同的理解而進行了討論。一方建議塑成端嚴穩重、威中帶笑的神態,以符合比丘的威儀形象;另一方則支持現在這樣自由不拘、開懷大笑之狀。在雙方支持人數相當的情況下,大和尚投票給了后者。和尚說,在三人相談甚歡忘乎所以之時,一聲虎嘯三人忽地回到當下,覺而會意大笑的瞬間,正是真實而不造做的自性流露,是沒有一絲虛偽克制的,是與周圍自然環境草木花卉融為一體的,這既是佛法舍妄歸真、徹見佛性、依正不二的表達,也符合魏晉時期開放自由之風的歷史境況。


    所以我們今天才看到了這樣一組雕塑,讓人身處一旁不由地融入其中,分享到那份真實的喜悅。


    10901665548797_.pic.jpg


    再往前,則是一座“三笑亭”,有楹聯曰:橋跨虎溪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葉一如來。亭內有 “三笑碑”,碑題“三笑圖贊”:


    彼三士者,得意忘言。

    廬胡一笑,其樂也天。

    嗟此小童,麋鹿狙猿。

    爾各何知,亦復粲然。

    萬生紛綸,何鄙何妍。

    各笑其笑,未知孰賢。


        鈐?。好缄柼K軾



    10911665548844_.pic.jpg



    此舉也恰好反映了凈土毫無揀擇、兼容并蓄的大乘思想:無論士庶皆可修行念佛法門,同入阿彌陀佛大悲愿海。



    收藏  糾錯

    上一篇:披肝瀝膽 三造東林 | 果公老和尚年譜(1922-1994)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