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gend id="tbetb"><dl id="tbetb"></dl></legend>

  • <tr id="tbetb"></tr>

  • 酒之禍,誰之過?

    東林寺文宣部  2022-08-04  點擊  次  

    虎溪談.jpg


    00.jpg


    酒作為一種常見飲品,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卻因人對待它的態度不同而禍福判然,戒之者心清性明,濫飲者成鬼成魔!誠所謂“萬事有度,物極必反”,飲酒亦復如是,下文且談談我對酒的一點思考。


    酒聞


    炎暑難耐,正當我吃著西瓜享受片刻清涼,突然收到好友少璇發來的一條消息:“凈和,甘哥出事了……”


    02.jpg


    少璇和甘哥都是我在家鄉時的老同事。未及細問,又收到一段語音,講述了事情的大概:公司派甘哥等幾位中層參加培訓,也順便旅游放松一下。想不到,在培訓方招待宴上,甘哥喝酒后睡到半夜起來嘔吐,不幸被嘔吐物卡住氣管,憋氣而失命。


    “甘哥就這樣沒了,我真的無法相信和接受?!鄙勹@然很受刺激,似乎只有把痛惜表達出來,心里才不那么堵得慌:“他才四十二歲,還那么年輕,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兩個孩子,大的上初二,小的剛上幼兒園,還有摯愛的妻子……”


    甘哥笑呵呵的臉頓時在我腦海中浮現,他熱情、豪爽、謙卑、樂于助人,在同事中人緣極好。業務能力也強,深受領導賞識。他的妻子也是我們同事,兩人感情非常好。然而就在事業蒸蒸日上時,生命卻戛然而止……


    別說少璇悲傷不能自已,就連我這自覺已能接受無常的人,也不免感到莫大的遺憾。惋惜之余,也為那些因此事心里蒙上陰影的人們祈愿。


    03.jpg


    因酒失命傷身的新聞幾乎人人都看過聽過,還有酒后吸毒、酒后盜竊、酒后家暴……這樣的“酒聞”比比皆是,層出不窮,隨手就能拎出幾個和酒有關的話題——諸如“阿里巴巴女員工遭性侵”等社會熱點事件,從來都少不了酒元素;又比如2020年,一位剛入職的某銀行新員工,參加單位聚餐,因沒喝行長敬的酒,被一部門領導當場怒罵、搧耳光,并爆粗口。當事人描繪到:現場滿地是血,有人喝癱在桌上,有人吐了一地,有人摔酒杯砸桌子,有人趁機對女同事動手動腳……活脫脫一幅“酒后百丑圖”。


    04.jpg


    說到此,又憶起我兒時伙伴小蘭,她父親酗酒成癮,總是深更半夜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常聽到她家夜晚傳來摔盆打桌的聲音。小蘭父母感情不好,他父親總是酒后打她母親。記得有一次小蘭對我抱怨:她和母親又一整晚沒睡,因為醉酒的父親又吐又鬧,一直拿著大大的花灑到處撒水,大冬天的,床全弄濕,小蘭和母親無處可睡。小蘭父親耍酒瘋的方式不斷變換,有時一晚上傻笑,還不停地拽燈繩,燈亮了又拽滅。父親酗酒成為小蘭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生活和學習很受影響。


    再后來,她父母離婚了。不知小蘭現在過著怎樣的日子?不敢想象,還有多少“小蘭”正面著對酗酒的家人?還有多少母親正遭受酒后的家暴?


    05.jpg


    酒本無過。喝酒之人心性若被按下“魔鍵”,酒就成了他們的“遮羞布”,借著酒勁兒,平時不敢做的、不敢說的現在都敢了,有了酒這塊擋箭牌,一切都肆無忌憚:平時的謙謙君子變臉為淫魔王,淑女失了矜持,惹出無數是非長短。因酒破財者有之,親朋遠離者有之,家破人亡者有之,因此而蹲監獄者亦有之。這,難道都是酒之過么?


    人若以酒做擋箭牌,忘乎所以,心如脫韁野馬,被酒魔駕馭,這才是最可怕的。


    酒狂


    很多人曾被野蠻的酒桌文化綁架,深惡痛絕卻又不做任何努力去改變這種陋習。有人說“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無法拒絕各種勸酒,身心俱苦。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上第一個嘗到酒之甘美卻斷然拒絕的人是誰?


    06漉酒圖.jpg

    △漉酒圖 局部


    史料記載:上古時代釀酒第一人叫儀狄,他無意中釀出一種甘美的飲品敬獻給大禹。大禹警惕道:“后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比缓笙轮冀贯劸?,并疏遠了儀狄。后來中國歷史上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印證了大禹的先見之明。眾所周知,商紂王沉溺酒色,施行暴政,引發人民不滿,最終導致商朝覆滅。古代社會,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基與命脈,傷害農本,最終都會造成亡國之禍。而大肆釀酒傷農本,無疑是商紂王朝不得人心而最終覆滅的原因之一。


    07龐貝的街頭酒館.jpg

    △龐貝的街頭酒館遺跡


    無獨有偶,西方也出現過一個以酒著稱而最終毀滅的城市——龐貝古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龐貝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人們信仰的是酒神狄奧尼索斯。一座僅兩萬多人口的城市,卻擁有超過一百多家的酒館。


    08裝飾浮雕葡萄和卷須紋路的杯子,公元50–100,土耳其西里西亞出土.jpg

    △裝飾浮雕葡萄和卷須紋路的杯子

    公元50–100年,在土耳其西里西亞出土


    憑借廣闊的葡萄園,以及大量的酒館和便利的港口條件,龐貝古城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葡萄酒貿易中心??脊艑<覍嬝惞懦蔷起^場景的還原,讓人們看到這樣的畫面:每日從浴池出來的龐貝人,瞬間搶完店內所有的葡萄酒……從現在發掘出土的大小酒罐、酒杯、酒瓶等遺跡來看,彌漫著酒色奢淫之風的龐貝古城,即便被埋沒近兩千年,仍然散發著欲望之火。


    09飲酒作樂—龐貝壁畫.jpg

    △飲酒作樂——龐貝壁畫


    “盡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饼嬝惓鐾恋你y質酒杯上刻著這么一句銘文,可見龐貝人將及時行樂推到極致的價值觀是不爭的事實。與商紂王的瘋狂如出一轍,龐貝人還嗜血如命,以殺人為樂,他們將俘虜和奴隸投進角斗場和兇猛的獅子、老虎等惡獸搏斗,為血腥狂歡。


    10.jpg


    欲望烈火燃燒。公元七十九年的某日,天災突襲龐貝城。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碎石和泥漿瞬間吞噬了整個龐貝,滾滾濃煙和無數火星從山頂騰空升起,劇烈的爆炸聲接連不斷。噴起的熔巖落地時凝固成石塊,大量石塊和火山灰堵住了城市的每一扇門窗。


    龐貝人在被火山吞沒的那一瞬間所經歷的一切,讓我聯想到佛經中所說嗜酒者會墮落大嚎叫地獄、飲鐵汁地獄、銅汁地獄等章節。龐貝人所經歷的是不是一種現世報?


    酒禮失,人禮即失;飲酒過度即為失德,飲酒無度即為無德;國之失禮失德,隨之即是失國,可不哀哉!


    酒禮


    古今中外歷史中,與酒有關的記載很多,酒的背后是造酒、飲酒之人,人與酒,誰是主宰?讓我們再一起看看古人是怎樣看待飲酒的。


    11.jpg


    古人飲酒很講究“禮”,酒禮中有謙讓、尊重和愉悅心情的部分,也有關于 “拜、祭、啐、卒爵”等具體步驟的詳細描述,而今人飲酒似乎缺少了點什么,酒成為單純的應酬工具。嗜酒者常搬出李白等文人墨客作為自己飲酒之托辭。君不見,今人再有李白、杜甫之才耶?縱使以缸為量,也未見酒后出詩成章如李杜者。若以飲酒是文化為由勸酒,不妨真正走入傳統文化中,去看看有品有格的人到底是怎樣飲酒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對酒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12.jpg


    儒家并不反對人喝酒,以酒祭祀、敬神、養老奉客等,史料中多有記載。但儒家文化反對濫飲。儒家講“酒德”,“酒德”二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渡袝ぞ普a》所倡儒家的酒德為: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


    13山水高士圖.jpg


    道家雖然并不嚴格戒酒,但堅決反對酗酒。有些真正的修道人是不飲酒的。道教早期的重要經典《太平經》對酒的害處就有專門的論述,并說“推酒之害萬端,不可勝記”。該經的《丁部》還記載了對酗酒者的懲罰:“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謂吏民言:從今已往,敢有市無故飲一斗者,笞三十,謫三日;飲二斗者,笞六十,謫六日;飲三斗者,笞九十,謫九日?!?/span>


    佛家講:酒本身不是罪,但飲酒會帶動罪業,會引生其他的罪,所以佛陀為遮止飲酒之過失而制酒戒。佛經中提到飲酒會讓人心智猖狂,失去理智。曾有位阿羅漢尊者娑伽陀,未喝酒時,可降伏毒龍。酒后卻連地上的蛤蟆都沒辦法降伏。所以佛陀召集比丘說:“圣人飲酒尚且如此,何況凡夫!”佛陀就說出飲酒的過失,制定了飲酒戒。一個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飲酒后心識的明了性即失,何況凡夫!


    14.jpg


    佛法中講:飲酒能增長無明,引發諸多傷害自他的罪業。從根本上來說,還會障礙出離生死?!斗謩e善惡報應經》提到飲酒三十六種過中,包括“資財散失”“現多疾病”“因興斗諍”“增長殺害”“增長嗔?!薄耙麩胧ⅰ薄爸腔蹪u寡”“顛狂轉增”“身心散亂”“作惡放逸”“眷屬嫌棄”“身謝命終,墮大地獄,受苦無窮”等?!堕L阿含經》則說飲酒有六種過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斗諍,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


    Say No!


    “萬點華燈雖不夜,十分芳酒是無明?!边h離顛倒妄想,勸酒者可止。在我們國家頒布的《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中,明文規定勸酒者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所以,我們應勇敢地對飲酒、勸酒說不!無明盡,煩惱輕,身心安,家和樂,離惡緣,道業進,何樂而不為?


    15.jpg


    對于任何一個追求生命品質,想活得明白清醒的人來說,飲酒不是一個智慧的選擇,需要堅決“say no”!你,get到了嗎?


    本文選自《慈護》2021年第6期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收藏  糾錯

    上一篇:狂瀾力挽 欲海自救 | 戒除邪淫不得不讀的兩本書
    下一篇:孝親月 | 盡孝在平凡點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