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施工人員在遼寧省朝陽市南塔附近進行地下管網施工時,偶然發現一處遼代遺跡,經鑒定是埋藏佛舍利的地宮。這個地宮以磚石混砌,外部用磚包砌,內部用規整的石板砌成盒狀,里面有一個石函和“佛舍利銘記”碑等珍貴文物。
▲遼寧省朝陽市南塔現址
“佛舍利銘記”碑上明確記載:“大契丹國霸州居第東南上興塔廟下置石宮,藏釋迦佛舍利一尊、錠光佛舍利一十八?!钡葍热?。時間是遼統和二年,即公元984年。后經考古人員精心清理,發現了錠光佛舍利十余粒。
舍利是佛的遺骨,有佛舍利就足以證明,錠光佛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
錠光佛是誰?《四教集解》卷中曰:“亦名然燈,亦名錠光。有足名錠,無足名燈。錠字或作定字,非也?!币虼?,錠光佛即是燃燈佛。
為釋迦牟尼佛授記
眾所周知,燃燈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洞蟪吮旧牡赜^經》有偈曰:“昔為摩納仙人時,布發供養然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于生死海?!薄督饎偨洝分蟹鹨嘧匝裕骸笆枪嗜紵舴鹋c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标P于其為佛陀授記的更詳細記載則散布在《太子瑞應本起經》《增一阿含經》《六度集經》《持心梵天所問經》等大乘經典中。今據《增一阿含經》載略敘本來:
往昔無數劫時有一尊佛住世,名定光如來,在缽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四萬八千人俱。當時國中有一位耶若達梵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間諸法無所不知。座下有一位弟子名叫云雷,云雷梵志顏貌端正,世間希有。更重要的是,他聰明多聞,對萬事萬物的道理無不通曉,深受他的師父耶若達梵志喜愛。因此,時常帶在身邊,不離左右。由于盡得師之真傳,故賜名超術。超術梵志為了報答師恩,決定前往缽摩大國求取財寶供養。
▲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卷
湊巧,國王當天預備迎請定光如來應供,并且頒布命令:任何人不得售賣鮮花。國王本意在于自己買花供佛,不許人民供養。然而,《梵志書》中曾說,如來與轉輪圣王甚難值遇,超術梵志此時發心供養佛陀,想要培植福報。
當他進城買鮮花時,遇到一位叫善味的婆羅門女,一手持五莖蓮花(此花是圣花中之珍品),一手持水瓶去取水。超術梵志便以五百金錢買走蓮花,送至佛前。他見定光如來顏貌端正,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便以歡喜心供養,期望來世如定光如來一般?;劬咦?。并且,梵志即刻解下頭發的束帶,披散頭發覆蓋在淤泥上,請佛踩著自己的頭發經過,以使如來的雙足不被沾污。
梵志供養的心極其虔誠恭敬,定光如來觀察他的心念,便為其授記說:“汝將來世當作釋迦文佛、如來、至真、等正覺?!辫笾镜梅鹗谟?,內心的喜悅無與倫比。
那時的超術梵志,即是今天的釋迦牟尼佛。
得名因由
燃燈佛(梵語Dīpamkara,音譯提和竭羅、提洹竭),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因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名燃燈佛。又名錠光佛、定光佛、錠光如來、定光如來、普光如來。
《過去現在因果經》載,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時,有一位國王名叫燈照,城名提播婆底,其國人民,壽八萬歲。國王生一太子端正無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俺跎?,四方皆明,日月珠火,不復為用?!币驗橛写讼槿?,故名普光。普光太子后舍轉輪王位至山林樹下,剃除須發被著法服,勤苦修行滿六千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普光如來。
《妙法蓮華經》中記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佛滅度后,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八子中最后成佛者,即燃燈佛。妙光菩薩即文殊菩薩。
▲三世佛絹本
《大智度論》亦云:“如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燃燈?!?/span>
此佛初生之時為何能有此祥瑞?這還得從另一段故事說起。
在《賢愚經·貧女難陀品》中,佛告阿難說,在過去久遠二阿僧祇九十一劫,閻浮提有一位大國王名波塞奇,生一太子名勒那識祇(即寶髻),身紫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其頭頂自然生出明寶,發出種種光明。太子長大后,出家學道成就佛果。當時有一位比丘名阿梨蜜羅,這位比丘發廣大心和至誠心,日日以酥油燈供養世尊,佛于是為授記說:“汝于來世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名曰定光,十號具足?!?/span>
與阿彌陀佛的關系
在《無量壽經》中,佛言“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1,興出于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逼浜笥形迨鸱鸫蔚谑粳F,最后一尊佛名“世自在王佛”。在世自在王如來時,有一位大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起了無上菩提之心,毅然舍棄王位,在佛座下出家,號曰法藏比丘。這位法藏比丘由于發心勇猛,為了度脫眾生,在佛加持下,考察了二百一十億的剎土,思維五大劫以后,建立了一個無比清凈莊嚴的佛土。此國土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在極樂世界建立以后,曾經的法藏比丘自然成為阿彌陀佛。
錠光如來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而世自在王佛是阿彌陀佛的親教師,這一首一尾遙相呼應?!稛o量壽經》中談到,在娑婆世界次第示現八相成道、度脫無量眾生的五十三尊古佛,其中有錠光佛(也就是燃燈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還有世自在王如來,他是阿彌陀佛的授記師。
這五十三尊古佛的示現次第,傳達著甚深的含義。
首先,在娑婆世界有這么多佛次第示現,說明佛悲愍一切眾生,慈悲不舍眾生。
其次,娑婆世界的眾生能感應到這么多古佛在這里示現也是我們善根福德的感召。而后經文進一步闡述世自在王如來的座下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因地)的事情。
▲樹下說法圖
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燃燈佛(錠光佛)和阿彌陀佛的親教師世自在王佛,在五十三尊古佛中一首一尾遙相呼應。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穢土派遣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此同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像慈母一樣攝受眾生。
阿彌陀佛因地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并稱性發出四十八大愿,又無量劫以來隨形六道示現種種身份跟我們結緣的,所以這個法門跟娑婆世界的眾生因緣很深。我們為什么念到佛號的時候會有親切感,會有悲喜交集之感,為什么我們沖口而出就是阿彌陀佛而不是他方世界另外一尊佛,這都是由于我們與阿彌陀佛宿世有深厚因緣的關系。
施燈功德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明確供燈有十種功德,經云:“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于天眼;四者,于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于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盤。是名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span>
奉施明燈的功德廣大無邊。依據《施燈功德經》中記載:“如是少燈奉施福田所得果報、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乃至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如是然少燈明所受福報,不可得說。舍利弗!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唯有如來乃知此義。舍利弗!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span>
至于燃燈供佛的意義,《佛說施燈功德經》中也有如下記載:“若彼眾生于佛塔廟奉施燈明,以此奉施所作善業,能獲安樂、可樂之果。彼施燈明作善業時,欣喜相應。從信心起,于現在世得三種凈心。何等為三?彼諸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于如來已設供養,知身不堅,攝堅身想;知財過患,攝堅財想。舍利弗!是名供養佛塔第一凈心。復次,舍利弗!彼諸善男子、善女人起如是心:我于如來無上福田、最勝福田,能受最勝供養者所,已作供養。我今不畏墮于地獄、畜生、餓鬼。我此善根,已作人、天善道之因,得于妙色資生眾具,又得智慧、安隱、快樂,乃至能得菩提之果。舍利弗!是名供養佛塔第二凈心。復次,舍利弗!彼諸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想:我于諸佛已作舍施,已作福德,已舍慳貪,已除慳過。作是念已,施心無慳,施心增長。舍利弗!是名供養佛塔第三凈心?!?/span>
《施燈功德經》斷言,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燈之人,可得無數福報。
其一、臨命終時,得三種明:
1、憶念善法而不忘失,平生所造的福德善事會自然浮現心中;
2、心生歡喜,開始念佛;
3、起歡喜心,無有死苦,因此便得念法之心。
其二、臨命終時,可見到四種光明:
1、日輪圓滿涌出;
2、見到清凈的月輪圓滿涌出;
3、見到許多身上有光芒的天人坐在一起;
4、見到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也看見自己在佛前恭敬合掌。
其三、死后出生在忉利天安享福報,自知宿命。天福享盡,不墮惡道,投生做人,出生在尊貴的種姓家以及信佛法家。(即佛化家庭)
其四、得到下面四種可樂的福德:
1、相貌莊嚴;2、資財充足;3、有大善根;4、有大智慧。
其五、得到四種清凈:
1、身業清凈;
2、口業清凈;
3、意業清凈;
4、善友清凈。
其六、得到八種快樂的果報:
1、眼睛明亮美好;
2、具足正知正見;
3、具足天眼可見遙遠或細微事物;
4、不會破戒;
5、智能圓滿證得涅槃;
6、行善業沒有困難或阻礙;
7、常能見佛,做一切眾生的眼目;
8、得轉輪圣王位,其身端正;得帝釋天位,有大威力;得大梵天位,有大禪定。
其七、得到八種無量的勝法:
1、得到無量的佛眼;
2、得到無量的神通;
3、得到無量的佛戒;
4、得到無量如來三昧;
5、得到無量如來智慧;
6、得到無量如來解脫;
7、得到如來無量解脫知見;
8、得到一切眾生心所樂欲。
其八、獲得八種無量資糧:
1、得無量正念資糧;
2、得無量大智資糧;
3、得無量信心資糧;
4、得無量精進資糧;
5、得無量大慧資糧;
6、得無量三昧資糧;
7、得無量辯才資糧;
8、得無量福德資糧,亦得四無礙辯,乃至次第得一切種智。(即成佛的果報)
2022年9月17日(農歷八月二十二日)為燃燈古佛圣誕,佛弟子于此日燒香、散花、供燈,乃至誦經、念佛供養燃燈古佛,當得無量福報。若能回向菩提,則所得福聚無量無邊。
(注1: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此處錠光如來(即燃燈佛)不一定就是這個記載中的燃燈佛,因為時間上是有出入的:一個是兩大阿僧祇劫,另一則是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時間更為久遠。但此不思議本跡因果又非凡夫心力能測,也不能絕對說其不是同一尊。此處特作說明,以免訛謬。)
南無燃燈古佛!
南無燃燈古佛!
南無燃燈古佛!